联系电话:025-86455271校长信箱  个人中心

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?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9-07 阅读次数:142

德国心理学家洛蕾利斯·辛格霍夫认为,在当代社会,有规律地重复且有象征意义的社会活动,不管是被叫做“庆典”或是“风俗”,其实都是仪式。除了宗教仪式,还有过渡仪式(出生、结婚、死亡)、定期仪式(春节、生日、国庆节等),以及一些更个人化的日常仪式,如睡前给孩子讲晚安故事、开工作例会、做年终总结等。她也指出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,当传统生活所带来的安逸感几乎消失殆尽时,搭建出特殊心理空间的各种仪式,也是修复身心的心理治疗手段。

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则认为,缓解焦虑是仪式得以延续的心理需求之一。过去,人们会请巫师作法消除病痛,究其原因,是因为很多疾病对古人来说,是超出能力掌控的存在,对此,他们会恐惧,焦虑,于是需要一个仪式来化解心中的不确定。而科技进步以后,与驱魔作法类似的仪式也就逐渐走向了消亡。

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表示,人们在潜在意识里,都会有三种基础心理需求,即归因、暗示和安慰。这在各种仪式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。很多地方过年要烧高香,为新年祈福,只要这一年风调雨顺,人们就会觉得是烧香起了作用,说到底,这就是一种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的归因心态在作怪。另外,有些地方的葬礼有“做七”仪式,从心理学上说,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,预示告别完成。

小仪式  让我们感觉安全
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一些程序化、有象征意义的活动,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和可控感。

年会——汤永隆认为,它的出现,源于社会竞争的重压下,一个企业寻求存续的需要。总结过去是为了看到成绩,坚定信心,同时也是为了发现问题,期待突破,给一年来的工作画上一个句号。

清扫房间——清理房间往往意味着把生活中累赘的东西赶走,并建立全新的希望,以此迎来一个新的开始。许多家庭有定期全家打扫卫生的习惯,这样往往能带来更为生气勃勃的家庭氛围。

睡前故事——上床睡觉对孩子而言,是从熟悉、安全的环境迈向黑暗、不确定的过程,如果父母这时能亲亲孩子,或朗读一些东西或唱首歌,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。

寿 宴  让老人得安慰

什么人喜欢过生日、办生日宴?孩子和老人。只不过,人不同,生日宴的意义也不同。

对于孩子来说,生日是喜庆的。在这一天,不论是平时多么普通的孩子,都能成为焦点,他们得到祝福,收获礼物,吃上甜甜的生日蛋糕。即便总是严格要求的家长,在这一天多数也能网开一面,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。

对老人来说,寿宴则更像是给老人一个召集子女的理由。老人最怕的是分离和孤独的焦虑,而这两种需求正好可以借由办生日宴来满足。在寿宴中,老人高兴的不在于庆贺自己的六十或七十大寿,而在于见到子孙满堂后的心理慰藉。

婚 礼  让新人更坚定

结婚,应该是人生中除了出生和死亡,最重要的一个转折。中西方的传统婚礼仪式不尽相同,但不管仪式上有千差万别,人们寄托的心情却是一样的。

在汤永隆看来,婚礼的主要目的,是当众庄重确认,双方的决定是慎重的,感情是深厚的,以此强化自己“告别单身,从此和另外一个人绑在一起”的信念。现在有些年轻人怕麻烦,领了证却不办婚礼,有时也可能导致“付出很少,就不够珍惜”的思维倾向,离婚相对会随意得多。

过 年  让岁末添喜悦

我们再怎么抱怨年味不那么浓,但吃年夜饭、放鞭炮、看春晚、给压岁钱这些过年环节我们还是会一个不落,全程跟进。汤永隆说,相传“过年”源于人们庆祝自己没有被恶兽“年”吃掉。而现在,注重辞旧迎新的过年,更多地被演化为集中地交流感情、增加喜悦、祈求好运的仪式。

实际上,不仅是过春节,其他节日也都有着类似的存在价值。比如,西方的圣诞节同样是在庆祝“活着”,情人节则是在向心爱的人表达情谊和祝福;而我们的“元宵节”、“中秋节”都是在给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个机会。

葬 礼  让生者释放悲伤

葬礼,绝对是最不受欢迎的仪式。那它又为什么要存在呢?汤永隆说,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场合宣泄悲伤。

在死亡闯入生活时,任何人都是准备不足的。各地方的丧葬风俗并不一样,但守灵、祭拜都是中西方共有的告别仪式,通过这些仪式,生者有充裕的时间、亲近的空间与亡者深深道别。念及过往的回忆,想到今后的种种,你可能哭泣、号啕,甚至哭到虚脱,即使不爱哭的人也会泪往上涌,但这都是摆脱过去、接受新生活过程中免不了的痛苦。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,如果没有告别仪式,生者更容易一蹶不振或颓废沮丧。